身心遭受重創而轉生的靈魂,因未獲得療癒修復及彌補,通常在下意識的行為當中反射出前世的端倪。

筆者:不必什麼情況都往因果的償還定律去想去解釋,您的情況不是業報。

Vi:不是因果?

筆者:不是。

Vi:我以為是我前世做了什麼,今世才要受這種罪。

筆者:是因為曾經遭遇創傷,在驚嚇過度中往生,所以呈現莫名的心理症候。您非常幸運了,神智清楚,也試圖為自己尋找出路,這是對的。

「假性業力」非關因果償還的定律,當假性業力呈現在深陷於無法原諒自己、無法釋懷的情緒中轉生,因潛意識欲重回事件現場彌補遺憾而制造出假想的意境,個案族群更發展出無法自拔的強迫性症候群、或躁鬱傾向。

雖然在家族遺傳特質中也有跡可尋,反應世代交替下的慣性模式(邏輯認知、情緒、心態、行為),跡象中發現,相關靈魂群組具有相似的恐懼擴張及週期性的心理症候,或是在悔恨交加當中轉生來世。

Zo:我想知道跟他們之間,各自是什麼樣的前世因果?

筆者:您認為,了解前世的因果就能解決當下的問題癥結?還是從目前的事件中覺察、找出關鍵因素,避免事件在未來重蹈覆轍?

Zo:(點頭) 這麼說也是。

筆者:同意?那好,簡單的說,前世的衝突點沒有處理好,讓事件朝正向轉化、發展,就會在今生重新相遇,讓彼此重新面對相同的癥結點,所以,現在沒有轉化衝突朝正面發展,未來還是會再發生。想要了解前世的癥結,從彼此相處上的人性磨合去思考,就能明白了。

改變邏輯認知、心態、行為的模式,才能遏止總是在相同的情況中循環,像是陷入無止盡的迴圈。

例如家暴個案,累世以來總是與共業關係群組的組員上演相同的劇本,所以,被害者不見得是過往的加害者,這與男尊女卑的社會價值觀脫不了關係,女方在社會價值觀的壓迫下適應、接受、及妥協,人格便逐漸定形於彼此互動的慣性模式,演化至今日男女平權的社會發展,當再度遇見對方,便自動啟動模式機制重演,於是,過往的加害者是加害者,今生的被害者還是被害者。

筆者:是不是每次勸媽媽離開、要保護好自己時,媽媽都會說:『「可是、如果、但是、萬一 ……… 怎麼辦?』

個案:對!

筆者:看吧,已經定型了,不知道怎麼轉變情況,轉變的意願也薄弱。

慣性行為定型了思維,而一昧的承受傷害及害怕,向外界求援的意願消極。

個案:那該怎麼辦?

筆者:妳可以多跟她聊一些成功的社會案例,這些案例都是怎麼解決,而創造新的局面,剛開始也許她還是會抵抗、抗拒這些,認為自己不可能,但至少先讓她知道有很多像她這樣的人存在,都成功走出來了,也有了新的人生。

2012不會結束所有的事,總有一天還是得面對,這世間所有的疑難雜症,最後仍然歸於落實愛心,因此,動物世界發起協助人類發展愛心的行動,是為了幫助受困於人類世界的動物朋友,以及自然生態嚴重失衡的危機,人為的破壞必須由人類進行彌補,從發展愛心開始。

假性業力普遍存在,希望案例能協助大家釐清與因果償還定律之間的差異。

 

 

* Rotating House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筆者 的頭像
    筆者

    遇見造化

    筆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